“科普+” 构建科技传播大格局
当前位置: 首页 > 案例展示

“科普+” 构建科技传播大格局

2023-12-15 案例展示

  12月6—7日,以“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实施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为主题的2023年科普中国智库论坛暨第三十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在广州举办。

  本届论坛中,广州主动链接大湾区科普智库成果资源、发挥作用推动高水平学术交流合作、建好共建共享展示“窗口”,取得多方面成果:科普中国智库粤港澳大湾区研究中心揭牌成立、国内首部以地方性科技传播为主题的发展报告《广州科技传播发展报告(2023)》发布、国内专家学者热议科普生态……

  “广州正在形成与其国家中心城市地位匹配的科技传播大格局。”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曹轲表示,广州科技传播体系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和优势,打通从“科研—科普—科创”的科普生态链,实现创新发展“两翼”齐飞。同时,广州通过不同层面与不同维度的科普联盟,以及不同形式的“科普+”产业模式,构建“科普产业共同体”,探索实现科技传播的可持续发展。

  12月6日,由中国科普研究所、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组建的“科普中国智库粤港澳大湾区研究中心”,在2023年科普中国智库论坛暨第三十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开幕式上举行揭牌仪式。

  科普中国智库是由中国科协打造的国家级高端智库,依托中国科普研究所,打造开放平台,搭建柔性连接型、合作型科普智库网络体系,围绕党和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深化科普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集思汇智聚力,为推动科普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言献策。

  广州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徐柳表示,科普中国智库粤港澳大湾区研究中心的建设,有利于发挥中国科协高端科普智库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科普能力建设和科学素质提升、服务新时代科学技术创新发展中的及其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实现科普中国智库与粤港澳大湾区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提质增效,培育社会化协作、数字化传播、规范化建设、产业化推动、国际化合作的新时代科普生态,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普理论研究和人才教育培训、搭建科普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交流与跨界合作平台。

  科普中国智库粤港澳大湾区研究中心未来将着重抓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开放合作。定期召开学术交流、实地调研等活动,让智库成果指导粤港澳大湾区科普工作实践,用具体实践,检验和反哺科普理论研究的发展。二是共享资源。借力科普中国智库资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普工作提供智力支持,针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前沿地位和对外交流优势,丰富科普中国智库的建设,整合多种类科普资源。三是共促成果。充分的发挥中国科普研究所、广东省科协、广州市科协及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协同举办高水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活动,力争产生新的重要的科普理论成果。四是培养人才。建设科普交流、研究、实践、培训的平台,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贡献科普的智慧和力量。

  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编著、目前国内首部以地方性科技传播为主题的发展报告《广州科技传播发展报告(2023)》(下称“报告”)在智库论坛上首发。报告具有三大亮点。

  报告指出,广州市近年来逐渐建立起一套系统化、产业化、湾区国际化的科学传播体系。该体系搭建起“线上+线下”“场景+情境”的即时、泛在的复合型传播体系。同时,该体系逐步形成能持续提供有效供给的精准、全域的科普产业生态链条。此外,广州科普产业共同体的外延不断拓展,结合大湾区与南粤文化、科技、经济特点的科技传播模式,形成并助推具有大湾区特色的打通国际国内交流的大循环。

  报告实践篇从资源优势与理念创新、体系模式与标准创新、精准覆盖与协同创新等维度,分析了广州科技传播的实践。其中指出,广州依托复合型科技传播场所集群、科学技术创新等投入优势,加强社会跨领域协同,建设即时、泛在、协同、互补的信息化全媒体传播网络;持续推进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建立政府引导、多渠道投入的机制,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服务均衡化,形成了具有系统化、循环性、高效性,覆盖全域、各环节精准供给等特点的科普产业生态链条,构建起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大格局。

  报告趋势篇指出,全球科学技术传播呈现出系统化和产业化、多元化和前沿性、互动性和社交性、职业化和专业化、国际化和全球化特征。从传播体系的效能及科普产业共同体的构建来看,广州科技传播整体优势突出,但仍存在改善空间:一是共建“科普+平台”,实现科学普及活动与传播破圈;二是科技传播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打破内容局限,把破解信息茧房、舆情管理与破除谣言上升到信息治理的高度;三是完善制度、协调机制,进一步理顺公益性科普事业与市场化科普产业之间的关系。

  “当下的科普生态面临社会化协同、数字化传播、规范化建设、国际化合作的‘四化’要求。”“科普选题可以通过‘科学理论+社会知识’的方法论,让‘硬核’变‘流行’。”“科普要吸引受众,需满足紧抓社会热点、内容生动有趣、引起价值共鸣等特征。”……

  由广州市科协承办设立的特色分论坛——新时代科普生态专题论坛上,专家学者重点围绕科学传播、数字媒介传播、社会化协同等焦点问题,探讨如何推进科普生态建设,靶向聚焦科普传播转型方向、优秀品质的内容创作路径、人才培育思路与方法、科普生态圈的构建等科普理论与实践议题,输出高价值观点及智库成果。

  曹轲在主题报告中指出,数字化时代,科技传播评价效能的四个复合维度分别是受众多元化需求的满足程度、科学技术手段利用的灵活程度、宣传资源的多样化程度及传播平台的共享程度,因此要推动社会资源聚合,构建覆盖全域、各环节精准供给的传播体系和科普产业生态链条。

  北京果壳互动科技传媒有限公司副总裁孙承华结合自己科普实践介绍,提供获得感方能持续吸引优秀品质的内容创作者。此外,相对于大众科普的流量为王、趣味通俗、媒体传播、变现成熟等特征,高端科普更要致力于实现精准触达、深度全面、社群运营、探索创收等。

  浙江省科学传播中心副研究员季良纲剖析了新时代科普人才的培育思路与方法,指出专业化、职业化、多元化是新时代科普人才培养的核心关键,要将政策资源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营造促进科普人才成长的良性机制,吸引更加多的科学技术人才和组织广泛参与科学教育和传播。

  广州量子学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编辑罗金海作“科普媒体如何平衡商业、市场、理想三者关系”主题演讲,指出打造硬核科普内容的五个技巧是提前规划、反复输出、内容“产品化”打造精品、内容“IP化”提升辨识度、内容“商业化”产生收入,以此来实现硬核、市场、可持续三者的平衡。

友情链接:

底部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