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北宋的城市分布:建立都市圈城市功能趋向于复合型
当前位置: 首页 > 案例展示

浅析北宋的城市分布:建立都市圈城市功能趋向于复合型

2024-03-03 案例展示

  城市是人类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往往代表着背后整个社会的趋势和走向。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城市发展进程也十分悠长。

  到了北宋时期,无论是国家经济、城市繁荣,还是工商业的兴起、百姓的生活丰富,都在不同方面给予了宋代城市发展的有力支持。北宋的城市拥有空前的繁华盛景,很多类型的城市在各自的分布区域内,都扮演着不可多的角色。

  中国古代社会仍然是以农耕为发展前提的社会,一般来说,在土地富饶、水源充足的地方,往往农业发展的就会很先进。

  相反的,如果是土壤较为贫瘠的地方,农业发展也就很落后,人口也就会稀少。城市是人类为自身生存和发展需求的产物,一般也是会建在人口较为密集的地方,并且拥有了工商业集聚的地方特色。

  北宋时期,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建立了它的都城。这里邻着渤海和黄海,物产很丰富。不论是水运还是陆运,交通运输都非常的发达。这里的城市主要是以首都东京为主,并且具有当时北宋时期的第一个市舶司。

  自从设立了市舶司这个机构,南方地区盛产的乳香、珍宝、丝绢等名贵的物品,就可以放在市场上交易买卖了。因此当时的城镇,每年只是商业缴纳的税额就有将近三万贯铜钱。这一个数字是另外的地方州的四五倍。

  除此之外,在四川盆地地区,也形成了非常密集的人口城市地区。自从修成了都江堰之后,四川盆地这一个地区就被誉为天府之国。

  《宋史》的《地理志》篇就曾经记载,“川峡四路……土植宜柘,地狭而腴,民勤耕作,岁三四收。”也就是说,在四川盆地这一个地区,土壤肥沃,人民勤于耕种,每年甚至能够收成三四次。

  在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之下,自然也就成为了北宋时期人口密集最大的地方。除了农业发展得十分繁荣之外,这里的工商业也十分的发达。根据史料的记载,成都平原是纺造纸工业的全国供应之地,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庶。

  第三个城市分布最为集中的地方就是长江中下游平原了。这里的气候湿润温和,土壤肥沃,也十分适合农业的发展,曾经一度成为了历史上许多个朝代的重要产粮基地。例如苏州,杭州等地方,每年因为工商业缴纳的税额可能会比都城东京的税额更多。

  在北宋时期,总有一些地方既不属于行政区域,不具备政治功能,也没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用来发展农业和工商业。例如,在广西地区,根据史书《山堂群书考索》的形容,“广西州郡视盐以为命,两税收入甚微,全借搬运盐货。”广西这一个地区多山地丘陵,人们不能以耕耘农业为生,只能靠着运输盐货补贴家用。

  从每年上缴的税收来看,基本在全国最低水平,《宋史》记载中,个别地方还出现“刀耕火种”的落后现象。在这样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城市一没有人口效应,二没有相应的城市功能需求,因此城市分布极为匮乏。

  不管是人口密集还是人口稀疏的地方,都能够准确的看出城市的分布密度和人口密度有很大的关系,而人口密度的大小又和自然地理条件、农业发展进程息息相关。然而,北宋时期的城市分布又不完全按照人口分布密度的差异来划分。

  由于北宋时期,经济发展繁荣,而行政功能较为落后和懒散,以至于有些本来能够形成城镇的地区,没能正式的被设立为“城市”。除此之外,历史遗留下来的城镇问题也是宋朝没能解决的。因为唐朝时期,设立了过多的城镇,某些城市很显然并没有设立的必要,反而会增加当地居民的赋税压力。

  另外,宋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的权力,也会不定期地裁撤全国各地的城市,然而,新旧制度的冲突也导致了部分地区功能转变不健全,以至于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根据宋代的史书《东京梦华录注》中的描述,北宋时期的都城开封具有“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繁荣盛景。在北宋时期城市分布最密集的三个区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河中下游平原——开封城曾经是最大的行政城市中心和商业城市中心。

  以开封城为中心,水运、陆运的交通线路四散开来,主要沿着东北、东南、西南等三个方向,建设了大批的城镇。

  例如,东北方向有青州、密州;东南方向有应天府;西南方向有襄州等等,这些城镇以开封城为依托,主要支持着首都城市的商业市场和交通线路发展。这些州郡都是比较大的城市集中点,在它们下属的地区中,还有县城、镇市等。

  虽然开封有比较大的城市集中效应,但是开封城的其他方向,都没能发展成为比较繁荣的城市。在开封城的北方,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致使战火纷飞,百姓民不聊生,因此根本不适合经济的发展。在开封城的南方,地形又较为崎岖,很难发展农业,更不用说城市了。

  在北宋时期,开封城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大城市。无论是从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每个方面来看,开封城都在整个城市分布体系的最高端。以开封城为依托的应天府、青州、密州等城市,拥有着低于开封城一级的县级行政单位。

  北宋的河东、河北地区,也同样拥有着阶级分明的城市等级体系。以大名府路为延伸,有大名府城、德州城等二等商税城市,每年缴纳税款在五万贯左右。其余的例如高阳关路和定州路,都没有这样大的商税城市。

  大名府路是北宋时期重要的交通转运枢纽,承载着军事粮草的储备功能。再加上土地肥沃,人口众多,因此想要成为二等城市也不是难事。根据《祠部集》的记载,“金缯泉布之蓄,与夫每岁十七县常赋之入。”足见当时的盛况。

  这里的行政功能相比于以开封城为中心的城市群,就弱得多。这是因为,这个地区的城镇发展大多依靠当地有利的地理位置和条件,适宜发展农业和交通运输业。对需要人力促成的政治功能,自然就不具备相应的优势了。

  北宋时期,由于城镇的繁荣发展,商业和手工业的欣欣向荣,统治阶级对于中心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分布形态也做出了适当的调整和改变。

  第一个改变就是在北宋时期,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以开封城为例,中心城市所具有的行政和商税功能,已不再仅限于城墙之间的桎梏了,而是将功能幅散出去,在平面上扩大了原有的格局。

  无论是官员的府邸、平民的住宅,还是商人交易的店铺,都混在一起,不再像唐朝以及之前一样有严格的划分。百姓的生活自由度更高,所以经济也就更加繁荣。

  其次就是中心城市的分布重心有所改变。在宋朝以前,往往都是按照城市的中轴线进行城市重心的布置。到了北宋时期,就打破了这样的传统惯例。

  人们的活动空间更为广阔,尤其是在城市的出入口还有城郊地区,百姓来往更加频繁,因此形成了许多商业、服务业的重要场所,形成了不同于以往的经济重心。由此可见,宋朝城市的功能趋向于复合型,一座城市往往有多个经济文化中心,突破了原有的局限性。

  在北宋的城市中,城市的功能分布比较混乱而复杂,不再是单一的功能分布。当地得天独厚的农业条件促使了城镇经济的繁荣发展,而城镇经济的优异前景让许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例如,开封城不仅是北宋的都城,有着独一无二的行政区域,并且还有许许多多的民间艺人,壮大着当地的经济文化。这些艺人就包括风水师、杂技师、戏曲师等等,他们有的还会开设酒楼和茶楼、妓院和赌场,以此满足城市资产阶级和贵族官僚的消费需求。

  根据《宋史》记载,“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巳来,不得禁止。”这样的政策一出台,百姓们做商坊街市便再也没了时间的限制。

  而大大小小的商人们,总有大量的财富,讲究昂贵的衣着和精致的吃食,还会自行修建漂亮的私家园林。这样的消费需求也同时带动了新兴的城市经济文化。可以说,北宋开创了一个绝无仅有的城市文明先河。

  北宋时期,人民安居乐业,农业生产技术逐步的提升,促使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这些繁荣的经济体使得北宋时期形成了多个城市文明。

  有以行政功能为主体、多种城市功能一起发展的大都市,也有依托陆运、水运发展起来的城市。这些城市的分布和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北宋政府的政策设立有很大的关系。

友情链接:

底部logo